2009年4月1日 星期三

澎湖浪漫之旅→七美傳奇介紹-王俊力












一)、七美悲歌緣何起,歷史長遠說從頭
  元朝末年,正值日本足利氏末葉,時日本群雄割據,戰爭連年,人民生活痛苦,鋌而走險的莠民,和北海道蝦夷浪人,互相勾結囂聚。海寇頭目常常自稱「海賊大將軍」,駕著「八幡船」-有八面大帆的海船-豎著「八幡大菩薩旗」出沒於朝鮮沿海,及我國沿海。他們人壯船快,飛馳海上,劫掠商船,擄掠城鎮,擾亂居民。
  明太祖洪武三年(西元一三七0年)曾派趙秩前往日本責備日王良懷,後來日本遣使納貢,歸附太祖。太祖以為無事,實則不然,日本國王無力控制諸侯,諸侯各自割據,迫使倭寇跋扈,不能節制。
  洪武五年,倭寇襲浙江、福建,明派總兵於顯出海巡剿,被扣兩年,洪武七年使放還。日王良懷於洪武九年起又來朝貢,明太祖怒,拒絕日使節朝貢,倭寇尤其猖獗海上,澎湖所設衛所,實已有名無實。
  洪武十九年為止,日王良懷之貢使,皆被拒絕。
  洪武二十年(西元一三八七年)倭寇大肆進襲大陸沿海,時江夏侯周德興在閩,練民兵,築要塞,防備甚嚴(計興建衛所十六城,增設巡檢司四十五,集兵一萬五千餘人,戍守於福建沿海),倭寇見大陸不得進,於是退襲澎湖(「澎湖縣誌」及「澎湖史話」記載倭寇襲擊大嶼,亦即七美人塚的悲慘紀錄,於此時造成)。
  事隔一年,即洪武二十一年,明朝終於廢止澎湖巡檢司,並且盡徙嶼民而墟其地。
  自此以後,澎湖實際成為倭寇及海盜的巢穴,幾達二百五十一年之久(明崇禎十二年,西元一六三九年,日本德川幕府三代家光將軍再次頒發「鎖國令」,盡焚海船,倭寇絕跡)。
  迨至明世宗嘉靖年間,先有嚴嵩亂政,後有汪直勾結倭寇,所以倭寇尤其猖獗。嘉靖四十二年(西元一五六三年)俞大猷、戚繼光合擊侵犯閩、粵兩省的倭寇,追殺海上,並且盡除閩、粵的大戶奸宄,倭寇失去內應,於是退回澎湖,與海盜林道乾會合,傳說中「七美人塚」的悲劇就在這時發生。
(二)、繁盛一時月鯉港,傳說頂宮通下宮
  明世宗嘉靖年間,澎湖雖設巡檢司,但是兵力薄弱,時大嶼仍無軍事防備,居住在這裡的善良百姓,都是來自福建漳、泉或金、廈一帶的捕魚人家,他們住在月鯉港一帶。
  所謂「頂宮通下宮,盧家通花園」,就是指從北月鯉到到南月鯉港一帶,住家櫛比;從現在的「下月鯉宮」到「梳妝樓」景致最佳,有一大片花園。「盧家」的地點,就在今天「下月鯉宮」南側的「盧太爺祠」,而花園位於「下月鯉宮」前面,目前僅剩下一小片叢林,距離盧太爺祠很近。「梳妝樓」在「下月鯉宮」的後面山坡上,傳說是一棟房屋,或真有一棟樓房,且住家毗鄰。(又有人認為僅是一平台,由於地勢較高,春夏季節常有婦女於此台上聊天、嬉戲或梳妝,因而得名。)
  當時北月鯉住著姓黃和姓玉的人家,而中月鯉住著姓李的,南月鯉和梳妝樓一帶,有姓林、姓盧及姓許、姓趙等等。據說來大嶼的姓氏相當複雜,且有三百六十口之多。月鯉港一帶,可謂繁盛一時。
(三)、幾多八幡大菩薩,竟毀盧家梳妝樓
  然而,嘉靖年間的某天清晨,天剛濛濛亮,在海邊眺望大海的漁夫們,正想起航出海,突然間,他們看到海氣籠罩下的大海中,有許多高大的船桅黑影,若隱若現,此時,不祥的感覺在每個人的胸中浮盪著-莫非是倭寇來了嗎?
  有人跑上山頂,有人跑回家中,當那邪氣沖天的「八幡大菩薩旗」現出真面目時,島上的一切都亂了。男女老幼逃的逃,躲的躲,身體強健的男人,縱有力舉千斤鼎的霸王力道,亦不得不照顧家眷,攜帶婦孺逃命,但說時遲來時快,一會兒工夫,那批自稱「海旗大將軍」的倭寇孽種,已駕著八幡船隊浩浩蕩蕩駛進月鯉港來,船上高懸的八幡大菩薩旗,猶如招魂旛,緊緊的扣住了島上每一顆心。
  一剎那間,這批海盜衝上岸來,逢人就殺、就砍,可憐的老弱婦孺,被抓到的,不是受凌辱或吊在船上的旗桿上凌虐,就是綁在民家的八仙桌柱下「操刀槍」,用刀砍殺,並且一家一家的搜查,或是縱火焚屋,或是翻箱倒篋,一切獸性完全暴露無遺,可憐一時繁盛的月鯉港,也就此慘遭浩劫。
(四)、七女子寧死不屈,井中亡魂保全貞
  這時,有七位女子(據說有姓盧、姓林、姓黃、姓許及姓趙等姓)在倭寇一路追趕下,從梳妝樓附近一直逃命跑入窪地內躲藏,這「凹內」位於梳妝樓南邊,是個小窪地,內中有口井,井旁有些雜草,由於這些草太短以致於無法藏身,眼看倭寇即將追到,自知如被抓到必受凌辱,與其受辱不如就死,在此情況下,這七位奇女子,奮不顧身便往井口跳下,由於水井甚深,又不熟識水性,最後終至慘遭滅頂。
(五)、人去島空何傷感,獨留孤井向黃昏
  當大地復歸寂靜之際,殘生的嶼民不安的回到月鯉家中來,觸目所見,莫不是灰燼、血跡。這一夜,痛苦的呼嚎聲、傷心的淚水,伴和著吹不完的海風,一陣又一陣,傳遍這悲慘的「大嶼」島。
  到了第二年,澎湖本島派人來傳達朝廷要他們回福建老家的消息。經過那次沉痛的打擊,早以有人默默地離開大嶼,如今這麼一說,繼續留在這裡又怎能偷生呢?於是這批不知何時到來的先民,又再回到舊有的帆船上,隨著風浪,帶著滿懷傷感,各奔前程,而島上留下的,只是一片浪淘沙岸的孤寂。
(六)、七美貞墳生異樹,大嶼南行浪拍空
  不知過了多少年,這裡又有人來,聽說是從北方來的八罩島(今望安島)南行而下,最初踏上這塊土地的先民,有些住在大崎頂(今西湖村玉蓮寺附近),有些仍住在月鯉港一帶,也不曉得是誰,在什麼時候發現月鯉港上面的某一山坡上有一口井,在井旁的雜草叢中長了七株與眾不同的樹(其中有一株特別小),於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,有人開始追溯往事。根據福建老家的傳言,這七棵樹,就是那七位保全貞節而投井自殺的烈女,死後的化身,而這個傳說一直流傳至今。
(七)、英魂永寄孤芳樹,井上長春開滿枝
  據說這七株樹特具靈性,而且終年長青,開白花,味道甚香,嶼民稱之為「香花樹」,日本人說它是「一葉荻」,學名「葉底珠」。民國前三年二月,大嶼當時的「十八(仙)」之一,許其祥(許尾仔)等人,在「凹底」立了一塊「七美人」碑,碑上勒文,惜背後碑文已磨滅,無從辨認。
  傳言日據時間,曾有一位日本巡佐到七美人塚看花,覺得花香可愛,便順手攀折一枝帶回家,沒想到剛踏進家門,即告腹痛不止,最後其同事檢討原因,始知惹禍事由,乃至塚前向「七美人」謝罪,即刻腹痛便癒,於是日人亦相信這樹上有神。
  後來,在民國十四年,亦即日皇大正乙丑(大正十四)七月十五日,日本某巡查部長命當時大嶼保正鄭碾立下石碑一座,命名為「七美人塚」,碑文如下:(已不能辨認的字,用〞△〞代之)
  「△聞傳說明朝靖年間,海寇襲來而燒毀△家,恣掠攘奪,凌辱婦女而將戮之,嶼民殲△。當時有貞操七位烈女,今不詳氏名,徹底知其不免毒及,自投於井而完節,後生綠樹。△巡查部長雅意,招募有志人等,緣資石匠,雕製榜文,胎厥永遠,以為死之龜鑑焉。大正乙丑年七月十五日,保正鄭碾謹識。」
  台灣光復之後,劉燕夫縣長在民國三十八年,更為紀念「七美人」貞烈事蹟,而呈請上級把大嶼地名改為「七美」,換言之,今天的「七美」,也就是因七美人塚而得名。
  事隔一年,民國三十九年秋,何志浩將軍及李玉林縣長曾到七美人塚憑弔,感其氣節,做了一首「七美人歌」,也把傳說中的「海盜」二字改為倭寇,並於民國四十二年國慶日立碑,碑文如下:
  「明嘉靖間,倭寇侵澎湖掠大嶼,有七美女不受寇辱投井全貞,鄉人掩井葬之,塚上長香花樹七株,終年不凋,令改大嶼為七美嶼,以紀念節烈。民國三十九年秋,余與李縣長玉林至島上弔七美人塚,感其氣節,逐為之歌,歌曰:
  「七美人兮白壁姿,抱貞拒賊兮死隨之,英魂永寄孤芳樹,井上長春兮開滿枝。」象山何志浩 撰 湘鄉張默君 書  中華民國四十二年國慶日
  如今,我們若到七美人塚,仍可以見到三塊石碑,兩在前,一在後,並且更可看到七株綠意盎然的香花樹,四季長青,雖然花兒已不再飄香,我們也不知道真正的兇手是海盜,還是倭寇?是發生在明朝洪武年間,或是嘉靖時期?但,它永遠在告訴著我們,這裡曾有一段難忘的舊事。









資料來源:七美嶼傳奇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カウンター